1.纳米抗体介绍
纳米抗体(nanobody, Nb)仅由两条重链构成,其重链的可变区称为VHH(variable domain of heavy chain of heavy-chain antibody),通过体外重组表达制备的VHH 分子质量仅仅为15kDa,是传统抗体的十分之一左右,是抗原结合片段(scFV,VH-VL)的二分之一左右。
由于没有轻链,纳米抗体仅有3个属于重链的抗原识别区域(CDRs 区)。为了弥补缺少的轻链CDRs的生物学活性,纳米抗体在 CDR3部分增加了氨基酸长度(16~18个氨基酸残基,对应的传统抗体的CDR3有8-15个氨基酸),以增加CDR的多样性和特异性。
2.纳米抗体的表达和纯化策略
不同于经典的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,纳米抗体开发的整个流程主要包括羊驼免疫、噬菌体文库构建、抗体筛选、表达纯化及验证等阶段。羊驼免疫后,从羊驼外周血分离B淋巴细胞,提取总RNA,反转录为cDNA,以c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多样化的纳米抗体基因片段,然后将其连接到载体上,从而构建噬菌体文库。随后进行多轮淘洗步骤获得抗原特异性纳米抗体,并对其进行测序、表达和验证。
卡梅德生物建立了完善的哺乳表达体系进行抗体表达,包括但不限于FreeStyle 293-F cell line和Expi CHO-S等细胞系,配合卡梅德设计的高表达载体(含有全长的CMV启动子以及优化后的分泌信号肽序列)进行重组抗体表达与制备。表达完成后,纳米抗体过镍柱进行纯化。再将纯化好的纳米抗体进行Biacore亲和力检测。
3. 纳米抗体的应用
纳米抗体由于分子量小,是单一基因编码,容易进行基因工程改造,并且可以通过短小的连接序列聚合多个纳米抗体,形成多价或者是多特异的抗体结构。纳米抗体容易和其他结构(如BSA、IgG-Fc等)形成新的融合分子。在新的融合分子中,纳米抗体与其靶抗原定向结合,与纳米抗体融合的部分就能发挥相应的功能,因此可以与其他药物联用,或者是应用于诊断和充当多种领域的实验研究工具,应用场景广阔。
参考文献
[1] Cortez-Retamozo V .Efficient Cancer Therapy with a Nanobody-based Conjugate[J].Cancer Research, 2004, 64(8):2853-2857.DOI:10.1158/0008-5472.CAN-03-3935.
[2] Meyer T D , Muyldermans S , Depicker A .Nanobody-based products as research and diagnostic tools[J].Trends in Biotechnology, 2014, 32(5).DOI:10.1016/j.tibtech.2014.03.001.
[3] Steyaert J , Kobilka B K .Nanobody stabilization of G protein-coupled receptor conformational states.[J].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, 2011, 21(4):567-572.DOI:10.1016/j.sbi.2011.06.011.